关于论文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立论的几点看法的解答

分类:武学研究
2012-06-27 10:32 阅读(?)评论(0)

关于论文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立论的几点看法的解答 

关于论文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立论的几点看法 : 

1 、“孙禄堂三拳合一思想来源于儒释道“三教合一”论。”此说的依据是什么? 

  三拳合一和三教合一是什么关系? 

2 、“创立了以《易》学为核心的武学基本理论”孙公的武学基本理论是什么?    《易》   学在孙公武学理论中体现在那里? 

3 、什么是中和?什么是内劲?中和内劲技术体系是什么? 

4 、“明确强调拳学修习的目的在于修身育德、完备人的良知良能。”什么? 良知良能是指什么? 

5 、“孙禄堂武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拳与道合。”拳与道合是一种状态,还 是一种修炼体系?道是什么?拳与道合的目的是什么?人天并立?人本身就是与自然一体的,何谈并立?“与太虚同体”是什么意思? 

6 、“孙禄堂武学思想形成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学识。”修炼是体悟 的过程,与一般做学问不同。 

7 、武学与文学一理?武学与小说家、散文家一理? 如果研究武学应该将孙公提出的一些观点搞明白,不是将别人的观点和书中的词汇整在一块就是什么学术论文了,不要把孙公体悟的理论当口号喊!!! 

 

下面是笔者的解答: 

 1 、“孙禄堂三拳合一思想来源于儒释道“三教合一”论。”此说的依据是什么? 

  三拳合一和三教合一是什么关系?】 

依据不足,孙公在著作中明确提出内家拳与道家相表里。这是孙公对内家拳的定位。 

关于形意达摩创始说目前尚有待考证。即使达摩祖师的易筋、洗髓二经对形意拳学的形成有贡献,但就形意拳的拳谱来看,并无佛家思想影响的痕迹。而且孙公对形意的解释更多的赋予其儒家的文化内涵。三教合一思想最早见于《悟真篇》,至《性命圭旨》三圣图的出现标志着三教合一的相成。这也是中国修炼界发展潮流。清代修炼家刘一明也是推崇三教合一的,孙公想也会受此影响,但其著作思想更多的来源于儒家和道家,对于佛家思想提到的很少。不能将三拳特点:诚中、虚中、空中合三家之妙理的体悟印证来将三拳合一牵强为来源与三教合一。 

本人观点:三拳合一是修炼印证的结果,不是与三教合一思想的组合。 

   三拳合一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机缘所至。 

2 、三拳一理。 

3 、内劲同一。内劲本质相同。 

 

 2 、“创立了以《易》学为核心的武学基本理论”孙公的武学基本理论是什么?    《易》   学在孙公武学理论中体现在那里?】 

儒道思想与《周易》是秘不可分的,将《易》引入修炼理论最早见于《参同契》, 而后历代修炼家多有发挥,清代刘一明著的《周易阐真》为孙公推崇,多处引用。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将《易》引入修炼阐述相关理论,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经数千 年的发展逐渐成熟,《易》作为儒家经典,融于道家修炼之中,是基于其人天合一 的思想。这也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重要原因。 孙公将先后天合一原理(易学的先后天八卦合一)运用于拳学修炼中,是孙公拳与 道合基础。做为修炼理论不是孙公创立的,孙公是继承、印证、发展者。 

 

 3 、什么是中和?什么是内劲?中和内劲技术体系是什么?】 

 

1)、关于中和:  中和思想来源于儒家《中庸》,其本质就是关于平衡的原理。《中庸》关于中和的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实就是讲,自身的内在平衡和环境和谐 统一的关系。孙公对中和的阐释:极未动时,为未发之中;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所以 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就是说,自身神意、阴阳、动静、虚实和内 劲伸缩的平衡和与对手,外部环境的平衡。五心说其实是对中和的发挥,没有什么神秘的。 换句话说,中和体现在控制平衡的能力上。 

2)、关于 内劲:孙公在《形意拳学》中给出了诠释:“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中有形有象处猜量,或以为心中努力。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举,皆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万法皆出于三体式,此式为入道之门…” 

   孙公这段三层含义: 

1 、内劲为先天真一之气。这是孙氏武学将拳提升至道层次的标志。 

2 、无形无象中修得。非有形有象之物。 

3 、三体式是修炼内劲途径。 

 

孙氏武学的技术体系:是在内外如一和先后天合一的基础上形成的技术体系,讲拳道中和。 在技术运用上讲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顶而不顶、不顶而顶。阴阳平衡的中和原理。 

技术目标:不求胜人,人莫能胜之。自身能力:动静平衡,神形合一。而达用神。体现了 其战术与技术的统一。(这里不做展开分析) 

 

 4 、“明确强调拳学修习的目的在于修身育德、完备人的良知良能。”什么? 

  良知良能是指什么?】 

  良知良能:孙公引刘一明《周易阐真》语:感而遂通,寂然不动。常应常静,常静常应,本良知良能面目,复还先天。所谓反朴归真是也。良知良能就是“朴”。 

  孙氏武学作为拳学著作,主要阐述的是拳术修炼,拳与道合也多在阐述命功修炼,对性功修炼较少涉及,虽然也谈修身育德,以性命双修的标准来看,但就形成性功体系尚有距离。做为修道中性命双修是不够完整的。 

 

 5 、“孙禄堂武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拳与道合。”拳与道合是一种状态,还 

  是一种修炼体系?道是什么?拳与道合的目的是什么?人天并立?人本身就 

  是与自然一体的,何谈并立?“与太虚同体”是什么意思?】 

 

  拳与道合即是修炼体系也是一种修炼状态。 

  道涵义: 1 、宇宙本体。 2 、自然规律。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将自然规律。 拳与道合的目的是后天反先天,达到与太虚同体,出有入无的境界。   修炼步骤: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 孙公发现了拳学动中求静的入道法门。(暂不展开论述)实现了以武入道的理想。 

 

  人天并立:是儒家对君子要求:德与天地共存。人天并立乃三才之象是后 天与先天的结合点。 

  与太虚同体:太虚是指无极。与太虚同体,就是反先天而达致虚之体。从有 转化成无。 

 

 6 、“孙禄堂武学思想形成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学识。”修炼是体悟 

  的过程,与一般做学问不同。】 

 

  孙公的武学思想与社会环境和自身学识分不开,但作为修炼体系更多的来源于自身的志趣和对传统修炼文化的〖继承、体悟、印证和发展〗。关键是体悟。我国的文化一脉相承的,这一脉就是体悟。 

 

 7 、武学与文学一理?武学与小说家、散文家一理?】 

武学思想与哲学、伦理、道德思想一理更确切些。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武学深受道家、儒家和佛家哲学、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修炼体系。而文学非修炼体系。自然不是一理。 

 

注:以上针对来自河南大学一位研究孙氏武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的立论提出的问题并做的解答,谬误之处还望指正。

  最后修改于 2012-06-27 12:30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